2023年12月23–24日,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长三角首届大气科学博士后暨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参会人员逾百人,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后、青年教师群体热忱参加。
(一)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义军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院士、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穆穆院士以及人才办主任黄金辉老师出席并致辞。
张人禾院士代表复旦大学向参加论坛的嘉宾、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群体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天气、气候、海洋变化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期望与会的博士后和青年教师能借助论坛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互相切磋,有所收获。张校长结合总书记近日在上海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内容,肯定了本次博士后论坛的举办也是积极响应了总书记关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重要精神的一项举措。穆穆院士以“博士后学长”的身份,勉励与会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群体勇攀大气和海洋科学高峰,并鼓励长三角地区大气和海洋学科的相关学者增进学术交流。黄金辉主任介绍了复旦大学人才政策及相关引才举措。
(二)大气青年成长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后,本次论坛特别设置的“大气青年成长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长三角地区七位优秀的“80后”青年科学家,他们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大家分享科学研究经验与探索历程。上海交通大学周磊教授以课题组在台风生成指数方面的研究为例,鼓励博士后和青年教师针对看似反常识的研究结果不断追问和思考,努力做到不唯书、只唯实。南京大学雷荔傈教授以集合卡尔曼滤波的适应性局地化研究为例,讲述科研生涯的第一个项目课题的跌宕起伏的研究经验,展示了锲而不舍地努力以及不断积累、再思考的研究历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纯教授以自己在高分辨率大气数值模式研发领域的学习和科研经历为例,讲述了如何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国家战略和科学意义有机结合的心得体会。浙江大学贾晓静教授结合自己的攻读博士和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个人经历,鼓励青年学者以四心(用心+静心+耐心+细心)做科研,勇敢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雷瑞波研究员则以北极科考经历为例,讲述了北极有人冰站观测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在场青年学者的共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饶建教授以自己的平流层-对流层耦合这一研究方向为故事线,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博士期间科研训练到博后期间的实操实战的个人科研心路历程,鼓励大家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最后,复旦大学袁嘉灿研究员以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流程为主线,讲述了自己在气候变化和影响预估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并将这种决策流程拓展到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上,鼓励年轻人努力做到客观数据分析与遵从自己内心的有机统一。
在7位优秀的“80后”青年科学家,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大家分享科学研究经验与探索历程之后,5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分论坛如期举行。
(三)“气候动力、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分论坛
分论坛“气候动力、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后王旭栋、王雨晴和博士生常美玉共同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多位青年学者与来自不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和博士生们就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问题,如季节内震荡对极端降水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旱涝事件的模拟与预估、陆气耦合对骤旱事件的影响、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的变化机理、大气水分胁迫对植被生产力影响等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青年学者们各抒己见、深入交流,表示在此次分论坛汇报中受益良多。
(四)“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分论坛
“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分论坛由来自复旦大学的李雯雯、郭斌、刘翠苹、蔡岳、翁文斌等博士后和研究生组织、主持和参与,并且吸引到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的青年学者或博士后的热忱参与。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报告围绕“卫星云遥感”、“氮氧化物对中国城市臭氧污染变化的影响”、“城市热岛模拟与归因”、“大气辐射传输参数化”、“飞机积冰算法研究”、“中国的三氟化氮排放现状介绍”以及“边界层参数化研究”等方面开展分享,讨论过程热烈,与会青年学者收获颇丰。
(五)“台风动力学与台风气候学”分论坛
“台风动力学与台风气候学”分论坛在廖凯原楼10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分论坛吸引到来自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数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大家在会上呈现了精彩的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论坛还吸引到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磊教授、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占瑞芬教授和袁嘉灿研究员等老师们到场指导点评。本次台风分论坛设上半场(青年学者报告)和下半场(高年级博士研究生报告)。论坛上半场由召集人冯小芳博士主持,报告来自清华大学单楷越博士后、广东海洋大学涂石飞博士、复旦大学冯小芳博士后和李朔博士后,他们分别对台风灾害、台风降水、影响台风的大尺度环流系统和台风生成可预测性等领域的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下半场由召集人李朔博士主持,报告由分别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张弛、复旦大学的杜榕和史良,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高俊和赵楷等高年级博士研究生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与会教授的肯定和鼓励。报告后大家踊跃交流,积极讨论,不仅开阔了科研思路,也在这个冬日收获了满满的友谊。
(六)“物理海洋学”分论坛
2023年12月23日下午2点,“物理海洋学”分论坛于廖凯原楼103室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国防科大、河海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等多所研究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分论坛。在论坛期间,与会青年学者就中尺度涡的近惯性内波输送以及其协调作用、海洋内部垂直运输作用、卫星高度计分辨率、泄露过程对涡旋内部水体影响、北大西洋的预报偏差、海洋模式的分辨率、中尺度对气候模式的影响、北极海洋热浪的气候和生态效应、海洋表层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的耦合、特殊时期污染物的预测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为未来的物理海洋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
(七)“人工智能在大气与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分论坛
12月24日上午8:30,“人工智能在大气与海洋研究中的应用”分论坛在图书馆大报告厅举行,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后 秦博、童宣共同主持。气象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即为如何把业务预报做得更准。在大数据时代,深度学习气象模型高速发展,因其低耗高效及优异性能得以被广大气象研究者青睐。来自中科院大气所、中科院海洋所、同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的9位交叉学科前沿青年科学家奉献了多个精彩报告,涉及ENSO预测、海冰预测、卫星遥感等多个领域。也有研究者就“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挖掘未知物理机制”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包含人工智能归因分析与前兆信号聚类识别等主题。本分论坛现场时常爆发热烈交流与讨论,将进一步促进计算机领域与气象研究领域的交叉通融。
(八)论坛剪影
分论坛茶歇时间,与会的博士后和青年学者充分交流;论坛圆满闭幕,与会青年学者热情互相道别,期待下届再相聚。
供稿:论坛会务组全体(刘臻晨 秦博 刘颖洁 王旭栋 林延奖 黄思华 童波 冯小芳 李朔 童宣 李雯雯 王晶晶 常美玉 乔梁 蒋星亮 张楷文 梁涵洲 史良 翁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