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我要投稿
在上海,把大气科学推向世界一流
发布时间: 2018-04-12

▲ 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 (右三) 和张人禾 (左三) 选择到复旦大学建设大气科学研究院


       文汇报记者姜澎报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和张人禾于2016年4月底在复旦大学“创业”。这两位分别出生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50后”院士,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把原本只有大气化学一个方向的学科,发展成与国际接轨,跨大气、海洋和环境等多个学科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机构。

  在这段日子里,现任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和特聘教授穆穆在研究院度过了几乎所有的周末,研究院与上海气象和海洋部门正在积极筹建“全球海洋气象创新中心”,为上海乃至国家的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与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联合建立“碳排放与环境大数据研究所”,将为上海首个碳交易市场服务、为国际碳排放谈判提供数据支撑。
  在他们眼中,大气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家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研究支撑,而上海这座沿海特大型城市理应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有自己的贡献与声音。

■ 从天气预报开始的大气科学学科
  在美丽的崇明东滩,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正与生命科学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联合建设沪上最先进的“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院”和观测平台。
  说起大气科学,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天气预报。但时至今日,大气科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据统计,中国超过70%的自然灾害与大气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备受关注的雾霾,常见的台风、暴雨、龙卷风、热浪、低温、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也都与大气科学直接相关。张人禾说:“大到国家决策,小到保险精算、股票期货市场,大气科学研究都是决策依据之一。至于气候变化谈判等国际大事,大气科学更是不可缺席。”
  穆穆是知名的大气动力学家,他说,大气科学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基础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转型提供服务。比如,政府根据大气科学研究的结果预测第二年是否会出现洪水或者干旱,从而制定水库蓄水处理等预案。
  选择到复旦大学从头开始建设大气科学研究院,这两位“50后”有着自己的考虑,这个基础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越来越需要跨学科合作。复旦大学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明显,而上海的快速发展则为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 创新中心首先是人才集聚中心
  就在上个星期,大气科学研究院又面试了三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其中包括一名法国籍年轻科学家。院长张人禾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建立人才队伍。他说:“任何一个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首先得是人才集聚的中心。”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已经组织了五轮高层次人才引进评审会,面向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举办了两届“光华青年学者论坛”大气科学分论坛,并赴美国和欧洲高校招聘。目前已经聚集起包括11位特聘教授和5位青年学者在内的研究和教学队伍。
  张人禾说,为了让年轻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研究院在招聘时最重要的标准是,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否属于国际前沿,能否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以及在该研究领域是否有自己的亮点,同时也要兼顾各研究方向的平衡。“这样确保每个人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在面对国家发展的重大科研攻关上,则能够凝聚起来形成合力。”
  刚刚回来的年轻人要启动自己的研究,最需要的就是组建科研队伍和争取科研经费。为此,两位院士亲自为年轻人“站台”宣传,帮助他们组建团队。
  研究中高纬度冰-雪-气相互作用的张若楠是团队中最年轻的研究员,今年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极-海-冰气系统对冬季欧亚大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及机理”。张若楠说:“这一项目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的天气、气候预测能力,还将为我国的北极政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而我们博士后出站就能够参与这样的重大项目,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 为大气科学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学生
  在大气科学研究院,为本科生授课的师资队伍可谓阵容豪华,包括张人禾和穆穆两位院士在内的所有教授不仅上课,还给予科研指导。
  气候系统有五大圈层,包含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性。大气科学研究院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所学的学科结构有明确的要求,本科生的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课程都将由复旦大学相关专业的老师授课。穆穆说:“现在的大气科学要快速发展,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卫星技术等基础学科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事实上,这些领域的任何一次最新进展都可以在大气科学研究中得以体现。因此,学生必须接受多学科专业的培养。”
  除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是这两位院士最为关注的。按照规划,研究院将在三到五年内形成完备的学科教育体系,建立起完整的本硕博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去年第一批本科生已经招生,今年1月,新增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已通过教育部评审并予以公示。

  张人禾说,复旦大学即将成立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除了科研以外,还将更加聚焦人才培养,形成大气学科的独有特色,填补沪上大气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

(来源:《文汇报》2018年4月1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