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我系周文教授组织本科生和博士后前往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及气象大楼参观学习。通过线下课程,切身感受百年徐家汇观象台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气象观测和预报的业务应用。
自1873年12月1日,徐家汇观象台有观测数据以来,气象观测从未间断。在地面观测场,近距离地观察到国际标准检测离地1.5m高度气温的百叶箱等设备。在第一个展厅内,见到了风球模型以及风旗,前者主要用于早期指示风向风力,引导船只进出港。
之后同学们又见到了许多早期气象观测仪器,如打伞小人湿度仪、垂直气压计等,馆藏珍品件件精巧。也了解到早期的气象观测十分不易,西洋传教士往往要精通机械制造和气象观测等多项技能。此外,当时的传教士还要手绘作图,如第一任台长能恩斯先生曾手绘了完整的台风路径和台风剖面图,将台风的结构描绘得生动形象。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大了气象观测的投入,观象台由国人接手,发展了许多近现代的气象观测项目。最后,同学们在模拟演播厅逐一体验了天气预报主播,站在绿色幕布前,呈现的则是浦江沿岸的背景和当日的天气状况。
随后,师生一起走进气象大楼——上海市天气数据中心每天都在整理、计算和发布上海市天气数据。不同于气象博物馆展现的传统手绘预报,这里使用先进而精密的计算模式,将每日的各项天气数据清晰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工作人员带大家领略了气象播报所用的方法、原理,还介绍了气象预测的竞赛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气象预测的强烈兴趣。
工作人员讲述到,气象预报是一件关乎产业发展、市民生活的大事,气象台在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的业务应用十分广泛,工作前景广阔。通过此次线下课程,同学们了解到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原理,体会到气象台工作的趣味与责任!也对智慧气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这门课程充满着无限的遐想!
撰稿人:刘齐七,徐哲轩(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