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我要投稿
复旦大学大气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
发布时间: 2020-05-29

       复旦大学于2016年建立了上海市首家大气学科,相继成立了大气科学研究院和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学科成立4年来,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成了一支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坚持国际化发展路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是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学科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截至目前,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共引进全职教学科研人员26位,其中外籍教师、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有海外博士后经历的占比分别为15%、27%、50%。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国际背景的师资队伍。

       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是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在境内外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2018年1月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复旦大学大气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2019年7月,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在美国阿拉斯加联合举办了“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联系”国际科学研讨会。原计划2020年6月举办第二届“复旦大学大气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因受疫情影响,本届研讨会将延期至2021年6月。2020年11月,将联合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举办以化学天气分析与预报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这将是国际上第一个以“化学天气”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目前正在积极筹办中。

       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有利于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也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培养。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积极寻求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人员交流及学生培养。2019年2月,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大气与环境系签署了系际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意大利国家研究院大气科学与气候研究所达成合作共识,即将签订谅解备忘录。另外,还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美国夏威夷大学气象系、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德国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于利希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大气科学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等单位,商谈开展研究生培养和青年科学家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参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建立国际合作大平台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是国际科学发展前沿的重要体现,一个学科与国际计划的融合度和参与度,是该学科在国际上学术地位的重要显示。2019年10月,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和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共同支持的国际重大研究计划Monitor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Air Quality(MAP-AQ),依托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成立了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MAP-AQ Asian Office Shanghai)。MAP-AQ计划旨在发展并实施一套具有区域降尺度功能的全球空气污染预报系统,通过加强空气污染领域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的合作,实现科学研究与业务应用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有机结果,以期降低重污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协调亚洲地区相关科研和业务部门更好的参与MAP-AQ国际计划的各项活动、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因地制宜的减排政策、向公众传递空气污染相关知识等。

       依托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这一国际合作平台,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正在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寻求深入合作,如已与联合国环境灾害危机应急救援平台(JEU)牵头组织的环境灾害人道救援网络(EHAN)建立了联络人机制,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CCAC)、世界卫生组织(WHO)的Global Platform on Air Quality and Health计划、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和联合国减灾委(UNDRR)联合建立的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等国际网络及平台正在积极进行对接,拓展国际化合作网络。将利用MAP-AQ亚洲区域办公室这一平台,大力发展并延伸我校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多灾种风险群征分析研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发挥大气环境创新知识在全球环境与健康管理治理领域的科技指导作用,构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风险管理的国际化网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https://news.fudan.edu.cn/2020/0526/c40a10524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