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我要投稿
博学·慎思·时习——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职工党支部开展“世界气象日”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 2022-03-24


为继续推动“世界气象日”科普教育,322日下午,“全球变暖之下的极端天气气候”讲座在线成功举办。我系武炳义、左志燕、袁嘉灿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气象前沿的学术科普盛宴。该讲座由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办,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职工党支部联合校研究生团工委、研究生会、环境-大气研究生会、团委学生会、大气系20级本科生一班团支部、21级硕士生党支部、希德书院团工委和学生自管会共同承办。该讲座作为“相辉讲堂”之道路自信系列世界气象日专题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包括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职工党支部全体成员共200余人在线参加。


武炳义老师从气候预测的主题入手,首先解释了为何将信号目标锁定在北极,然后通过北极趣闻和亲身经历的故事,阐述了北极对于我国气候预测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大气和海洋方面的研究对极地研究的贡献。北极在空间上离我国很远,但是现实中离我国很“近”,我国冬天经历的寒潮、夏天经历的高温热浪和强降水都可能与北极有密切的关系。北极航道的开通还能为我国航道运输大幅度地节省航运时间和缩短航程。同时,他还概要地介绍了如何利用夏季北极海冰和北极大气环流来预测东亚冬季风趋势。最后,他鼓励大家不论是做研究或拓展兴趣,都要开阔视野,才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左志燕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因子,通过陆气相互作用分析阐述耦合机制在极端气候分析当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解释为何目前全球都要控制排放的原因。IPCC AR6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从科学认知演变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是最负责的大国,执行的“双碳计划”是最严格的绿色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左老师还提出,需要跟踪气候变化信号。变暖信号越强,越对生物多样性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所以不能忽略陆气耦合作用,这也是跟踪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健康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袁嘉灿老师从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展开,着重讲解了在全球变暖下热浪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和劳动力等方面的影响和应对,特别指出除了高温度以外,高湿度也是热浪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湿热浪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陆地上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长,湿热浪增多增强影响范围更广,由热浪引起的健康风险也不断攀升。据IPCC AR6第一工作组的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改变了土地原有的使用属性,这些对全球陆地上热浪以及热浪相关的健康风险所呈现的增长趋势有重要贡献。所以国际社会呼吁每个国家制定碳中和目标,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中的目标而努力。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重大战略决策,将深远影响能源工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在积极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警惕热浪带来的风险,提高对热浪的预警和防护的能力和精细化水平。


系教职工党支部联合各学生组织,师生共同开展了“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将摄影作品、文学作品、短视频等多样化的科普形式与专业知识结合,引导老师和同学深入研究全球变暖的因素,揭示极端天气气候的规律以及变化。气候变化预警和行动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领域,作为大气人有责任服务于国家的需求,共建美丽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