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先后蔓延,为了全面遏制病毒扩散,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措施。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全国范围的停工、停产和出行减少,可以视为一次理想的人为源减排控制实验。通过了解疫情期间我国空气质量如何变化以及集中减排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对我国目前依旧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的防治具有启示意义。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士团队针对我国疫情暴发之后两个月内空气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疫情暴发后的第一个月(1/26/2020~2/25/2020),全国PM2.5、PM10、SO2、CO和NO2浓度相较于历史均值分别降低了27%、36%、52%、27%和40%,但O3浓度则升高了15%,武汉市的颗粒物和NO2浓度降幅超过50%,O3浓度上升了30%。空气质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省份大多是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如浙江、江西、湖北和湖南地区疫情后第一个月PM2.5浓度降低量均超过了45%,北京、天津和河南地区SO2浓度显著降低。受交通源和工业源影响明显的NO2浓度在所有省份都表现出降低趋势,最低降幅为18%,78%的省份降幅超过30%。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地区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的背景下,北京、天津及其周边地区PM2.5浓度却与历史同期水平持平。疫情期间京津冀地区不利的气象条件减弱了减排的效果,造成了疫情期间京津冀地区几次PM2.5污染过程。
疫情防控期间停工停产所带来的空气质量变化,可以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防治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要实现“蓝天白云”的常态化,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污染排放的控制力度外,氮氧化物有效控制条件下O3浓度的反升,意味着实现PM2.5和O3污染的协同治理将是当前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大气污染防控的重要因素,需要全面深入的认识。
新冠疫情发生前一个月(BF)和之后两个月(AF1和AF2)内各地区标准化空气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以上研究以How does air pollution change during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为题发表于美国气象学会会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上(https://doi.org/10.1175/BAMS-D-20-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