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我要投稿
2020/12/22 - 分享人:王蕾、王飞洋
发布时间: 2020-12-04

题目:夏季北大西洋涛动及周边地区气候的季节可预报性

主讲人:王蕾,青年研究员,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主讲人简介:2010年博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随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博士后和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次季节-季节可预报性,平流层环流及其气候变化。

报告摘要:北大西洋涛动是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在季节尺度上的第一模态、对北美东部和西欧等地区的气候有决定性的影响,其冬季的季节预报难题已于近几年被初步解决,而夏季北大西洋涛动一直被认为不存在太高可预报性,本研究从统计预报的角度,找到了一个能提前2个月较为准确地预报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预报因子,并且结合其他几个次要预报因子,将预报技巧提高到0.7-0.8(相关系数),为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的夏季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题目: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对热带对流活动的影响

主讲人:王飞洋,博士后,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主讲人简介:2018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随后在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复旦大学从事助理研究员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气候动力

报告摘要:以往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如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对中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平流层极涡对热带地区对流层的影响还缺乏共识。基于此,我们将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变化根据NAM(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划分为两类极端事件(即强极涡事件和弱极涡事件),讨论和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极涡极端事件发生后热带对流活动的响应。研究发现:1)热带西太平洋是其中的敏感区域。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在弱极涡事件发生后约15天时间内明显增强,强极涡事件对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影响与弱极涡事件相反。2)极涡极端事件发生前后,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季节内变率贡献的,通过统计MJO(季节内振荡信号)各个位相的出现频率发现强(弱)极涡事件之后15天内MJO 3 7位相占主导地位,与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强度在强(弱)极涡事件的响应相对应。3)统计发现,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与对流层顶附近(100 hPa)静力稳定度异常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极涡极端事件通过影响平流层BDBrewer–Dobson)环流对热带对流层顶附近的大气环境的调节对热带对流活动,特别是MJO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