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内部文档 我要投稿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2024年度大事记
发布时间: 2024-12-31


2024年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的一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我们凝心聚力,擘画蓝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院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系行政班子完成整体换届,研究院行政班子副职补充调整,管理团队活力和创新力不断提升。系人才发展规划获学校批准,大气科学研究院完成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评估,为进一步引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奠定良好基础。各类学术组织完成换届,召开2024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为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冲击科学前沿凝聚最大共识。制度建设年专项行动顺利实施,系统完善的院系治理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选举产生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系分团委,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全体师生精神焕发,在校内外学术交流、学科竞赛、体育赛事上活跃着大气海洋人的身影。


图 系行政班子换届合影

教书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加快培养“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

推进“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和AI大课建设。完成“学思悟践”思政大课教育教学体系设计,新建中国极地中心等现场教学点3个,学生课程满意度超97%。大气+AI双学位项目获上海市教委立项,1门课程成功入选学校AI学科进阶课程,逐步构建起大气特色的“AI+教育”新模式。

作为全校首批本研融通改革整体试点单位,启动本研融通改革项目设计。顺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教育部“101计划”2本核心教材编纂工作,完成11门本科荣誉课程建设,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学团队获全国气象教学团队;“数值天气预报”课程获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2门课程入选复旦大学优秀课程,1门课程入选复旦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1名本科生、1名博士生先后获国自然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获学校首届“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学校FDUROP项目立项8项,学生投身科研创新热情高涨。

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打造为期10年的气候变化及其风险国际暑期学校旗舰项目,首期9名国际知名大师学者、20余名教师参与授课,来自14个国家的近百名学员在复旦度过三周学习生活,授课成效得到WMO、学校等各方肯定,已逐步成为该领域青年学者学习、交流和创新的卓越平台。

图 张人禾院士开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

科研攻坚

瞄准服务国家战略,探索有组织科研,努力实现科学研究持续创新。

全年科研到账总经费382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1项,覆盖大气和海洋两个学科方向;其中,面上项目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上和青年申报项目资助率分别达到38%35%。获复旦-悉尼“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国际科研合作种子基金项目1项。

全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3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子刊和PNAS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篇。穆穆院士、张人禾院士、游庆龙连续四年荣登“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张人禾、穆穆、梁湘三、游庆龙、武炳义、周文、吴立广等7位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公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周震强、张人禾院士研究成果获评中国气象局2024年度科技成果评价结果“优秀”等级。穆穆院士领衔的项目荣膺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术报告活动精彩纷呈,全年举办各类学术报告100余场。新设立大气海洋高端学术论坛品牌项目,邀请陈大可院士、戴永久院士等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与系内师生对谈交流,探讨学术热点前沿。

科学普及积微成著。与上海市气象学会、七宝中学等共同成立上海市气象科普科创核心学校共同体,积极探索与校外社会群体的连接。成立“蔚蓝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年开展科普讲解活动7次,服务校内外来访近400人次。获批学校非学历教育办学单位,积极开展科普研学营。获评“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努力为推动气象科普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图 大气与海洋高端学术论坛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

师资队伍

践行“北坡”精神,强化引育并举,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注入源源活力。

依托我系成功申报入选上海市白玉兰计划2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青年研究员1人;教师高级职务晋升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入选上海东方英才拔尖项目1人、上海东方英才青年项目1人、上海市高等教育优才揽蓄计划1人。王桂华教授领衔的“台风”团队获复旦大学“钟扬式”科研团队。

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有序,青年人才茁壮成长。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是流动站建立以来首次获得该基金。3人获批博士后面上资助;1人入选2024年“博新计划”;4人入选2024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举办光华青年学者论坛大气与海洋科学前沿分论坛,吸引来自哈佛大学、MIT等国际高等学府青年人才开展学术交流;13名来自计算机、信息、环境和大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大气科学研究院双聘教师,强化跨学科融合发展。

图 “台风”团队合影

交流合作

深化国内外合作交流,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助力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

推动学校与WMO签署合作备忘录,与赫尔辛基大学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与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达成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将持续在科研、教育、培训等领域进行国际深度合作,将国际化战略贯彻始终。

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气象局、国家海洋卫星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等科研业务单位走访交流,深化合作方向和内容。与中国极地中心共建极地冰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与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入新疆大飞机气象联盟,牵头建立含氟温室气体监测联盟。

图 访问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

党建思政

完善党组织设置,发挥支部主体作用。按学科方向优化设置3个教职工支部,建立健全本科生党支部,创造性成立高年级博士生“风云”党支部,建强基层党组织,激活“神经末梢”。从严从实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年共发展党员13人。

赓续红色基因,党建业务融合发展。首次开展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组织骨干人才赴福建古田、长汀红色研学。开展“望老故里行”社会实践,重温“真理的味道”。先后与自然资源部东海预报减灾中心、上海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和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长江投资公司党委,中国商飞试飞中心航务工程部党总支等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搭建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交流平台。组织40人次师生开展“美丽海岛与海洋强国”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师生发挥专业所长,投身伟大实践。

图 开展“望老故里行”社会实践


打造宣传矩阵,强化内容供给。完成系微信主号“和风沐雨光华复旦”认证和迁移,联合学生号“复旦蔚蓝青年”差异化定位,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系院宣传渠道。“和风沐雨光华复旦”全年发文190篇,单篇最高阅读量近1.8万次,关注数较上年增长42%。完成《走进学科: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星海为路,此去乘风——2024年毕业大片》两部视频拍摄,创作并录制歌曲《我们是复旦大气海洋人》,新增代表海洋学科的系吉祥物“洋洋”,一批具有系院特色的文创产品呼之欲出。

健全学工体系,激发班团活力。首次设立本科新生托管班,独立设置各本科生班级,配齐配强全部11个班研班级辅导员。成立系分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举办气象日主题教育、海洋日游园会、羽毛球赛、冬至包饺子等师生活动,大气海洋人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持续提升。组织学生前往上海市气象局等进行实践调研,开展生涯辅导,举办招聘宣讲,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自筹捐赠设立佳达基金,资助学生22人次。

图 世界海洋日科普游园会

2024年,全系共有近150人次师生参加校级层面各项群众体育文艺赛事、捷报频传。“一二九”歌会与生科联合参赛获铜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军训十二连获2024年学生军训先进连队称号。获校运会教工广播操比赛一等奖、教工乒乓球比赛乙组亚军、江湾师生趣味运动会季军,师生组队获“院系杯”乒乓球赛团体第六;学生个人获上海市大学生田径“联盟杯”赛400m800m两个第三名,复旦新生杯网球女子单打第二、校乒乓球赛男双第三女双第八、江湾游泳比赛男子100m蛙泳第八等多项荣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年来临之际,向全体师生员工、向广大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祝新年快乐!